和去年一样,今年只上了4个月的学,其他时间都在实习。现在再看去年写的总结,很高兴我达到并超过了去年的预期,而且我能感觉到今年自己的进步。

第一次

今年有很多有意义的第一次。第一次去美国实习,第一次去德国还和当地人说德语,第一次看到极光,第一次刮胡子,第一次坚持练钢笔书法(坚持了2个月半断了 lol),第一次找到完全满意的实习+公司,第一次收到 full time offer,第一次被朋友邀请到家里和家人过圣诞… 希望以后每一年都能有更多的第一次,尝试不同的事情。

今年的第一个关键字是“钱”,准确来说是“理财”。如果有人问我我最希望给大一的自己提哪些建议,第一条就是要学会理财。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尝试了几个记账的 app,但是都用得很不顺手,没坚持几个星期就停了。花钱的时候唯一的判断标准是看看余额,确认一下“哦我还有钱”或者“哦快没钱了”。看到支付宝里面有 100 倍(5%)的年化收益,我只是奇怪了一下,以为国情不一样。我从来没在乎过这个利率在加拿大是高是低,也没考虑过“通货膨胀”或者“购买力”这些词是什么意思,虽然上了几门经济课。我一直以为定预算是“没钱的人”做的事,没钱的时候我才需要计划一下如何合理地避免把剩下的钱花在不需要的地方,有钱的时候不用。我想像我爸一样 50 岁退休,我简单地以为我只需要在 50 岁前把银行卡里的余额挣到够接下来 30 年供我全家人花的就行了。我以为这是现实可行的。

到了今年下半年我才明白这是不现实的,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今年我意外的接触到了 Personal Finance Canada,然后才意识到了我是多么匮乏 financial education。通过一系列大家推荐的网站和书单我看懂了一整套“成年人”如何“安排”自己的钱的方法。我学会了正确地定预算,什么是 mutual fund, asset allocation, diversification, ETF, passively managed vs actively managed funds, 股票和债券的原理和区别,等等。我知道了 TFSA 和 RRSP 是怎么回事,怎么用,怎么炒股,怎么合法避税,当然还有怎么退休。

就要毕业了??

高中同学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研究生都要毕业了,我还是一直没觉得本科毕业离我这么近。直到今年年底我才意识到原来真的要毕业了。和其他学校的人比起来,我们的本科超级长超级痛苦,好像我们在永无止尽地学习,找实习面试,找房子搬家。早就学会甚至适应了每四个月搬一次家,两个行李箱走遍天下的生活方式,就要熬出头回归“正常”了的这种念头还需要在心里消化一阵。我想把毕业感言留在明年写,在这里先展望一下想象中的明年和未来会是什么样。

最后一次实习在 Shopify,这是一家做电商平台的科技公司,是加拿大数一数二的科技公司。作为参考,在美国旧金山实习的时候和同事提到加拿大的科技公司,很多美国人只知道 Shopify。这次实习是我最满意的一次,我遇到了最友好的团队,最不介意还能从中学习的项目,准确看到我的潜力的老板,还有非常非常棒的待遇。在实习最后老板给了我正式的全职的 offer,我简直高兴到跳了起来。但是随后我就有了很多疑虑,比如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吗?或者我想在渥太华生活吗?

我记得以前和别的专业的同学聊天,他们总是羡慕我们这么早就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 - 言外之意是我们毕业以后要当程序员写代码。在我当时看来确实是的,学 CS 出来不就写代码吗,好找工作,而且我也挺擅长的,没什么疑问。但是我现在又不这么觉得。自从学了 CS 以后,我发现我不是一个很称职的 “computer scientist”,我从来不在乎我的算法好不好能不能再快,我从来不在乎我的代码是不是应该用什么 design pattern 然后增加可读性还是少写几行重复的,我并不会对任何 engineering question 表示 excited。对我来说编程是一种工具或者技能,我真正想做的事不是编程,而是利用好这个工具或者技能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么说来好像只剩下创业了,给别人工作就是做别人想做的事,而不是自己的。我甚至不知道别人在做的事是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说不定 Shopify 的老板并不是想 make commerce better,他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看到了合适的机遇,找到了一个赚钱的途径,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在 20 几岁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目的就是做加拿大最大的电商平台?实习这么多次,我从来没有真心在乎过任何一个公司的产品,我在乎的只是我能学到什么东西。挑实习公司的时候我看中的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团队,开始工作以后我看到的是我能从他们沉淀了很多年的代码中学到什么。去年我提到了我比较介意那个搞黄色擦边球的网络小说平台,那也是我不喜欢哪些,而不是喜欢哪些。我没有真心喜欢过任何一个产品,包括最后在 Shopify 做的收银机 app。我觉得 Point of Sale 在未来是一个过时的产品,我觉得在未来所有的线下交易都是自助自动的,不需要专门有人需要接受培训使用一个 iPad 接受付款。当然了,未来是未来的事,可能我在未来的工作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呢。就像之前说的,这个项目是我目前为止最不介意的,所以我应该不介意在未来三年接着搞这个,只是我并不知道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读了 Larry Smith(我们学校的传奇经济学教授 + career advisor)写的书 How to Have a Great Career,听了他的 TED 演讲,还听了各种名人比如 Tim Cook 在各种名校的毕业演讲讲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的,我放心大胆地确定了在刚毕业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些演讲和书大概告诉我怎么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在明年我能更近一步地探索一下,然后也许有一个大概的答案。

我一直以为我毕业以后会在多伦多工作。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认为,但是我一直默认多伦多。这个渥太华的 offer 其实让我有点犹豫。渥太华是个挺小的城市,国内叫二线城市吧,作为国家首都这里只有各种政府大楼,科技公司看得上的就这一个。这里除了一堆博物馆好像就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城市图书馆破破烂烂的,渥太华大学校园也挺一般,和多伦多比起来这里相当无趣。我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实习的时候没怎么考虑过地点,但是我不知道全职的时候我有多在乎。在国内大家都往北上广跑,我觉得追求大城市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理解的事。大城市更热闹,有更多的机会,更广的人脉,更高的薪水,什么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团队基本上也都不是本地人,大家都是家在多伦多或者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然后他们就在渥太华暂时待几年,体验一下加拿大最好的科技公司,然后再离开。也许这样也挺好的?第一份工作在渥太华不代表一辈子都在渥太华,尤其是我这样在这边还没家的,换换地方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我的 mentor 是一个台湾裔的二代移民,她全家在温哥华安了家,然后她说因为她是一个 “career focused person”,一个人扔下家人和男朋友来闯东海岸。暂时定居在渥太华 Shopify。她只比我大几岁,但是我能从她身上看到一般人没有的那种自信,始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想要什么,特别清晰明了。虽然她万圣节加班到晚上8点穿着米老鼠的制服背着书包走进麦当劳被流浪汉用不解的眼神盯着,然后会开玩笑说 “What have I done with my life”,但是她这种 “I know exactly what to do in my 20s” 的状态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我觉得我能有这样一个不光是工作上而且是职业发展上这样有带头作用的 mentor 真是再幸运不过了。我特别希望我工作几年后也能达到她这样的状态。

明年是非常不确定的一年,我不知道毕业以后和工作开始之间的每一天我会在哪里。我会毕业,回国看看家人,父母会来参加毕业典礼,我可能会旅游,我会真正开始工作。我相信不管我的选择是什么,这都会是一个开始,开始以后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明年继续练字,然后朝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方向再探索一下。

新年快乐,明年博客再见。

====

更新

刚签了 Shopify 的合同,毕业有了去向。这种毕业前就确定工作的感觉挺爽的。

我觉得有一天我会利用我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创业。我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比较突出,我觉得我会朝这方面发展,就像 Duolingo 一样?这学期上一个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几节课上下来感觉非常有意思,从教学的角度考虑一个人怎么才算掌握了一个语言,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等等。我在上这些语言相关的课的很多时候感觉比 CS 还有意思。两年前提到的这门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依然是我大学最喜欢的一门课,再加上这学期的这门 teaching 还有 linguistics,还有我的 8 门德语课,我觉得不把这种强烈的兴趣和能力和我的编程技能结合起来就太浪费时间和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