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博客了。又过了一年,又长大了一岁。

前两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总是总结自己这一年学会了什么新技能,web development 类的,operations 类的,blah blah,然后下一年又想学什么别的,blah blah,现在看起来真的根本不叫总结,简直就是流水账,而且这些技能4个月不用就忘的差不多了,虽然重新捡起来就像新学一样,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今年想写点别的。

既然是在写博客,就从写博客说起吧。我其实很久很久就有写博客这个念头了,当时开通QQ空间也是作为一个开始。我写这些东西并没有任何目标观众,我觉得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吧。自从这学期上了 APPLS 301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这门课以后,感觉对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理解深刻了很多,引发了很多思考。APPLS 期末考试的时候其中一道 essay 题目是这样的,给了一篇节选的阅读材料,来自一个我真的想买纸质书的小说,叫 Lost in translation: A life in a new language. 那篇阅读里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的缩影,从小在波兰长大,后来移民到了美国,从此过上了只说英语的生活。有一天她过生日的时候,她的好朋友送给她一个日记本,日记本上面带个锁。很明显这是用来记录最私人的故事的。于是她打开日记本,打算开始写第一篇日记。然后她顿住了,因为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写。原文对心理变化的描述特别漂亮,大概意思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用她的母语表达过任何东西了,她感觉波兰语已经不能很好的为她想表达的东西服务,更不用提那些字词都不会拼了。用英语写呢?英语是她的第二语言,是她在学校写作文、做练习用的语言。用英语写日记,就好像写作文,做作业一样,死板,客观,也不能真正表达私人的情感和想法。于是她就一次次地打开这个记事本,一次次地又合上,总是下不了笔。她的同龄朋友们(14岁左右)都会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自己如何情窦初开,爱情多么美好,爱情多么痛心,隔壁的帅哥有多帅, 而最后她终于开始动笔的时候,她在日记本上写自己对新闻里的大事小事的看法,写每天自己做了什么。她觉得自己好无趣,但是她只会写这些东西,因为这些就是她在学校用英语写的东西。

Linguistic relativity 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会说多种语言的人都纷纷觉得找到了同类。这个theory最开始被 Sapir-Whorf 两个人提出来,他们说,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Language defines who we are. 课本里还给了一个至今印象深刻的例子,在有些语言里面,表达时间的方式是很特别的,和英语或其他语言是不同,那些语言里面没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这些时态,也没有进行时。他们表达时间的方式是注重一件事情的结果。具体这个语言怎么work虽然不记得,但是这两个人得出的结论是,说这个语言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讲话的时候会考虑时态,他们不会考虑这个东西,他们会用他们的思考方式来表达。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会说两种及以上语言的人(native speaker level)都会意识到自己说另一门语言的时候就像是换了一个自己。自己会在一种“语言模式”下幽默,另一种模式下平平淡淡,一种下面彬彬有礼,另一种下面吊儿郎当。学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也激动了好一会,就像找到知己一样,因为我也很久之前就发现说英语的时候我不是我了。这个理论当时在科学界也引起了轰动,科学家们非常紧张,因为有可能说那个语言的人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我们读的翻译版本的意思,因为他们想表达的时间概念是用英语表达不出来的。会不会说那个语言的人写的paper我们都理解错了?我们是不是必须学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思考方式,才能读懂他们的paper?当然后来这个理论引起了恐慌,于是这两个人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提出了 weak version: Language affects who we are. 一个人说的语言会影响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为什么突然说到这儿?我想认认真真开一个博客很久了,离开QQ空间这种奇怪的地方。但是就像那篇阅读里的主人公一样,我自己用自己的 technical skills 搭好了博客,却无从下笔,因为 - 我是应该用中文写,还是应该用英文写?用中文吧,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可是自己的网站是英文的,而且主要是给employer看的,主要是给自己在大学期间找实习用的。放一篇博客,里面全都是中文,这算怎么一回事?用英文吧,和主人公一样,英语目前对我来说还停留在工具 tools 的级别,虽然应用自如,但还并不是我这个 identity 的一部分。所以,搭了 jekyll,放在那里不用,又搭了一个 wordpress,又放在那里不用。

其实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每次纠结的时候,总会耸耸肩,告诉自己,做自己就好,哪天想用中文就用中文,哪天想用英文就用英文。 但是其实没这么简单。用中文的时候,写一些和 CS 或者平时 developement 相关的 technical 的东西就会感觉费劲,就连回答我妈“你都学了啥”这个问题我都觉得费劲,因为真的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解释。用英文的时候,写类似于这篇博客这种 reflection 的东西就会花的时间更长,而且可能写出来的内容和风格都会不一样。但是两种风格都是我自己。但却又是不同的自己。很复杂,想写出来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挺难的。

德语课要求每周写德语日记的时候,prof 就一直和我们强调,你们已经知道足够多的单词来写你们的日记了。不许查字典。如果有东西你不会表达,你就写英语,或者中文,或者韩语,或者法语,或者 whatever language you speak。看字典写的东西很难是你要真正表达的东西。这门课更多的是训练我们的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慢慢减少自己日记里的其他语言来提高德语水平,然后 build my german identity。

然后还想谈一下归属感这个话题。我的德语 prof 有一天旷课了,她拿到了 Canadian citizenship,去领护照去了。一个德国人在加拿大待了11年,她说每当自己去德国的时候,回家的感觉越来越少了。提到 “Bochum” 那个让她兴奋和骄傲的城市的名字,也只是一种ideology,其实她对那个城市也早就感到陌生了。她自己说,I definitely sound German, but people think I’m stupid. 办手机的时候连有什么运营商都不知道,连U盘的德语都不会说,更不用提公交系统。她早就把加拿大当成了自己的家。我的一个移民朋友也是。她在加拿大也住了10多年了。有一次和她讨论起难民的话题,谈到美国有些州说他们只接受基督徒,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是加拿大接收难民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挑挑?怎么挑合理?然后我这个朋友用全大写告诉我,WE ARE NOT AMERICANS! 这个 WE 让我心里一咯噔,因为在我心里我还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中国人。她这个 WE 并不仅仅表示“我是加拿大人”,她还和很多加拿大人一样,不喜欢“加拿大就是美国后院“这种 stereotype,她想告诉我加拿大不是美国。她10岁来到加拿大,虽然谈不上 white washed or banana,但是心里早就认为加拿大是自己的国家。她自从来加拿大以后就回过中国两次。去中餐馆吃饭的时候有些菜单上的字她会不认识,问我念什么,豆豉 lol,然后通过下面的英文翻译来理解。她除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基本的汉字,其他的已经不太会写什么了。这就是归属感啊,这两个例子都明摆着告诉别人,我早就把自己当成加拿大人了,我早就把这里当家了。

我真不敢想象如果自己在这里住10年自己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真的不敢想。一方面我害怕失去中国的各种 identity,害怕有一天我也不会写汉字,害怕我不再听任何中文歌,害怕我不知道中国最近发生的事情和社会现象,害怕对中国的看法和理解停留在18,19岁。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在这儿住10年却因为中国,没能把加拿大文化最好的一部分吸收进来,或者担心慢慢成长的 Canaidan part of me 和慢慢退化的 Chinese part of me 会意见冲突,比如难民问题就已经有点了。10年很长,但是我的时间是有限的。twitter 和 微博可能我只能选一个刷,我应该刷哪个其实并不是个容易的选择。两个社会都是我关心的,怎么办?我想继续和中国接地气,还是和这边接地气?

所以我和我那个移民朋友说,你的状态是很多留学生想达到的状态,但是这种 identity 的转换用了你10年,到我们的时候只会更难更长,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年龄越大,就越难转换。 从家有儿女到 Hannah Montana 肯定比从习大大到 Stephen Harper 和 Justin Trudea 容易多了吧。如果让一个在中国住了50年的人去加拿大住10年,他英文再好能有什么新的 identity?

总之这学期上的这门课让给我机会思考了很多以前没想过的话题。也许这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做自己的 self reflection 有了新的感觉。